君子論文網
君子論文網,專業代發職稱論文,領航職稱論文發表行業
為廣大評職稱的朋友出謀劃策,為您解決論文發表難題,省心、省時、省力!!!
摘要:象征主義詩歌和印象主義音樂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流派,卻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音樂藝術發展的滯后性,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出現晚于象征主義詩歌,這使得其受到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從音樂的題材、創作手法、印象效果等都與象征主義詩歌有著密切的聯系。印象主義創始人德彪西先生本人也與象征主義詩人交往密切,他的很多作品的題材都選自象征主義詩人所創作的詩歌。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德彪西的音樂作品為例,解析在象征主義和印象主義風格盛行的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的文化背景下,象征主義詩歌與德彪西音樂創作的關系。
關鍵詞:關鍵詞;象征主義;德彪西;音樂
一、象征主義詩歌
19世紀末在法國以及西方一些國家興起了一種名為象征主義的藝術思潮。詩人讓.莫雷亞斯在1886發表的《象征主義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這個名詞。他用“象征主義者”這個名字稱呼當時的一些思想較為前衛的詩人。象征主義作為詩學以及表達方式,產生于19世紀的中葉。象征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是波德萊爾和奈瓦爾。象征主義詩歌的開山之作應該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1857年發表的《惡與花》。在60年代,法國樂壇出現了象征派詩歌“三杰”,分別為馬拉美、拉波以及魏爾倫。他們在不同方面發展了波德萊文以及奈瓦爾的創作思想,成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象征主義主張強調主觀以及個性,象征主義者們反對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如實的描繪客觀事物,他們認為只有隱匿在現實世界背后的內在世界才是真實的。象征主義詩歌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現為:主張直覺和意向;注重抒發個人感情,對外在事物的描寫應該隱喻內心,以物言情。象征主義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極少運用直白易懂的方式表達內容,而是通過暗喻和象征的手法營造一種神秘朦朧的境界。這一創作手法,也使得很多象征主義詩歌看起來有些晦澀難懂。象征主義詩歌代表人物馬拉美甚至主張詩歌不是讓人理解的,它的作用是觸動人的心弦,讓人們產生共鳴。
詩人們將文學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大大豐富了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他們認為應使語言具有音樂的音響,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綜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形象的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所以,詩人在創作時十分重視詩句內在的節奏以及旋律,從而強調音樂效果。在形式上則表現出一種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二、象征主義詩歌與印象派音樂的共同點
象征主義詩歌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而印象主義音樂則產生于十九世紀末期。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德彪西先生,在很多創作中都受到了象征主義思潮的影響。它們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卻因為相同的社會背景以及藝術上的共同追求,而具有了很多必然的內在聯系,兩者之間相互滲透,互相影響。
自十八世紀末期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等歐洲國家連續爆發戰爭,社會動蕩不安。歐洲的一些思想前衛的知識分子,對官方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很大的不滿,他們不愿意正視現實,不愿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將自己所看到的、所思考到的,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進行表達,這使得詩歌由開始的敘事性走向了象征性。
十九世紀后期的音樂,以瓦格納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已經逐漸走向衰落,標題音樂也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極端,加之戰爭的爆發以及社會的動蕩不安也使得作曲家們紛紛尋求新的創作手法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在象征主義詩歌以及社會生活需求的雙重推動下,以德彪西為主的印象主義音樂應運而生。它深受象征派主義詩歌以及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追求刻畫情緒多過寫實,重視豐富的音響效果,忽視常規的作曲手法。
象征主義詩歌和印象派音樂在藝術追求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共同之處,首先第一點就是音樂與詩意的互相融合。象征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效果,詩人們對藝術形式的“音樂化”追求,使音樂和詩歌具有了一定的互融性。象征主義詩人中有很多都是精通音樂創作和鑒賞的大師,他們認為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表現藝術,它是所有藝術中最富于暗示性的,音樂中體現的這種特性,與象征主義詩歌是相同的,所以象征主義詩人們在創作時,都有意識的努力讓詩歌向音樂靠攏。
這種詩歌、音樂、繪畫之間的交叉應用,在印象主義音樂的創作中很好的體現了出來。印象派作曲家們,在創作中大量的運用了象征主義詩歌的因素,很多音樂作品直接運用了象征主義詩歌作為創作題材。他們試圖運用模糊、夢幻的效果,將人內心的感情表達出來,在音樂上的體現便是新穎的和聲進行、朦朧而又豐富的音色、靈動復雜的節奏、弱力度的大量使用以及短小的旋律動機。
另一個重要的相同點便是對于朦朧感的追求。象征主義一詞總是會讓人聯想到朦朧、神奇的感覺。西方早期象征主義的代表人士們就認為:人的自我世界不應該是浪漫主義所著重描繪的常人的七情六欲,它應該是對生活的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感。這種朦朧的理念,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促使詩歌具有了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印象主義音樂的明顯標志便是朦朧的色彩、模糊的輪廓、變化多端的氣氛和難以分辨的色調變化,這些都受到了象征主義思潮的影響。印象主義音樂在意境上所追求的那種朦朧美,我們在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德彪西先生的一句話中便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語言不能及之處,便是音樂的開始,音樂是為無法表達的事物而寫的。我希望它從朦朧中來,到朦朧中去。”這一音樂理想,顯然是收到了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同時也是象征主義詩歌與印象主義音樂的共同追求。
三、象征主義詩歌對德彪西創作的影響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音樂創作繼承了浪漫主義以及瓦格納的創作手法。19世紀下半葉,正值象征主義詩歌以及印象主義繪畫的思潮盛行,德彪西從羅馬返回巴黎之后,變置身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它和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交往密切,經常參加馬拉美在家中舉行的文藝沙龍。他發現自己在音樂創作中的見解,竟與他們極為一致。自此開始,德彪西逐漸將自己的音樂從傳統的音樂創作中脫離出來,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直到19世紀末期,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風格日漸成熟。他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和作曲理論,在他的作品中幾乎已經找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以及深刻的邏輯性;也沒有浪漫主義音樂中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朦朧的感覺、奇異的幻想因素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和聲新奇而又復雜,在配器方面也是富有很強的色彩性,旋律中總是透著一種冷漠飄忽的意味,這些都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中不具備的。
印象主義音樂的創作與象征主義詩歌有著密切的聯系。印象主義音樂中有很多都是選取了象征主義詩歌為創作的題材。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德彪西先生創作的作品中,有一半都是取自偉大詩人的作品。就以他的管弦樂曲《牧神午后前奏曲》為例,這首作品就是取材于象征主義著名詩人馬拉美的田園詩《牧神午后》。全詩描繪了古希臘神話中,牧神“潘”的夢境,詩人創造了一個夢幻與現實相融合的詩境,是一首典型的象征主義詩歌。
在配器方面,德彪西重視強調器樂的色彩性,并且大量的使用了弱力度。和聲方面,德彪西竭力發掘新穎的音響,使用各種和聲并置進行,大量的運用不協和音,并且頻繁的轉換和聲。他通過和聲改變色彩,進而渲染氣氛。為了營造出朦朧感,他通過使用全音音節式和弦,使作品的調性處于持續的模糊狀態。在節奏方面,為了符合象征主義詩歌中形斷神不斷的特點,在音樂創作中通常采用不明確的節奏,如復拍子和復節奏。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德彪西先生就是運用復節拍,讓節奏失去了強弱交替的性質。在旋律方面,整首作品都很少使用氣息寬廣舒暢的線條,多由短小的動機組成,使音樂變得模糊。
象征主義詩歌以及印象主義音樂,是時代的產物,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詩歌為音樂的創作提供了靈感,音樂也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詩歌的意境。對象征主義詩歌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印象主義音樂。
【參考文獻】
[1]查德威克.《象征主義》[M].北岳文藝出版社
[2]沈旋.《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人民音樂出版社
[3]戴維.考克斯.《德彪西的管弦樂曲》.人民音樂出版社
[4]讓.巴拉凱《德彪西畫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肖武雄《德彪西牧神午后主題、形象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