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論文網
君子論文網,專業代發職稱論文,領航職稱論文發表行業
為廣大評職稱的朋友出謀劃策,為您解決論文發表難題,省心、省時、省力!!!
摘要:以興國山歌為研究對象,主要對興國山歌演唱的發聲方法、共鳴調節、潤腔等方面,進行較系統、深層次的發掘、整理,并將興國山歌的演唱與專業聲樂教學進行聯系,從而對興國山歌做進一步的分析,讓人們更加科學、系統的了解興國山歌的演唱,發現它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興國山歌;演唱特色
在大多數的人心里,中國民歌的演唱靠的只是先天條件,后天的訓練只是起“潤色”作用而已。其實不然,優秀的專業民歌手除了要具備天生好嗓音外,對大部分人來說,后天的訓練也至關重要的。假如沒有后天科學正確的發聲訓練,再好的嗓音也會慢慢的被損壞。而對大多數嗓音一般的人來說,科學正確的發聲練習有助于他們改善自身的嗓音條件,游刃有余的運用嗓子。對興國山歌的山歌手們來說,他們在發聲方法,呼吸技巧,共鳴腔調節和潤腔處理方面有一套他們自己的理論,其中的大部分都和現當代我國、西方的專業的聲樂理論相通,甚至可以說我國的專業聲樂教學的發展,也受到他們的影響。
一、興國山歌演唱中的發聲技巧
經過聆聽大量的興國山歌的演唱,可以將興國山歌的發生特點大致分為本嗓、假嗓、細嗓三種。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演唱環境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選擇、運用不同的唱法,從而在音色上產生變化以適應多種不一樣的表達需要:
1.本嗓顧名思義,就是在興國山歌的演唱中,采用“真聲”演唱。“真聲”一詞在我國的聲樂教學領域經常提及。這種發聲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嗓子,憑借歌手天生的嗓音以及本能的情感表現,而在發聲技巧上則沒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也正因如此,致使演唱興國山歌的山歌手的聲音顯得單薄、直白、僵硬,而且很難演唱音域寬廣一類的山歌,歌唱也容易疲勞,甚至于大大減短歌唱壽命。這種發聲方法多見于我國地方民歌的演唱,由此也可以折射到專業聲樂教學領域,很多聲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初期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2.假嗓在興國山歌的演唱中還存在一種依靠假聲發聲的方法,山歌手們稱之為“假嗓”。這種發聲方法就是運用高強度的氣息沖擊緊閉的聲帶而獲得的一種位置極高的聲音。“假嗓”經常用于山間野外一類旋律高亢山歌的演唱中。引人注目的是,在演唱興國山歌的歌頭歌尾加入的號子時,就經常使用假嗓。在專業的聲樂教學中,為求突破高音,通常會借助假聲來感受機能,尋求具有高位置的聲音。
3.細嗓山歌手用類似說唱的方法來演唱山歌,這種方法適用于獨自吟唱,因為細嗓音量較小,氣息較淺,而且常常攜帶自然的哭腔,似說似唱,細膩感人,擅長表現一些感情細膩、情緒憂傷的山歌。在發這種聲音的時候,往往更加要求橫膈膜對氣息的控制力。
二、興國山歌演唱中的共鳴特點
興國的優秀山歌手雖然沒有正式的學習聲樂理論,也沒有系統、科學的有關歌唱共鳴的技術支撐,卻也能在演唱中自然、熟練地調節高音區、中音區、低音區的共鳴,并且隨機變換以適應不同內容、體裁的表達要求。
1.高音區的共鳴在氣息的高強度的控制下,于鼻腔、咽腔和頭腔產生的一種共鳴效果。這種共鳴調節較多運用于室外一類山歌的演唱中。特別是興國山歌中的歌頭“哎呀嘞”,為了表現出興國山歌的高亢、嘹亮,就需要使用高音區共鳴。
2.中音區的共鳴興國山歌的演唱也很強調口咽腔的共鳴作用。在興國的山歌手們中流傳著“天堂走音,響在喉嚨”的形象描述,指的就是口咽腔共鳴。“天堂”,就是平時所說的“上口蓋”、“上腭”。興國山歌的演唱也強調“上腭”、“牙關”、口腔、喉腔和咽腔的“吸開”,以獲得充分的口咽腔共鳴,這是興國山歌演唱中最為常見、用的最多的共鳴方式。
3.低聲區的共鳴這種調節方式需要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充分的顫動胸腔,并且隨著音區的改變,靈活的調整共鳴腔體等機能,以適應歌唱的各種變化,從而達到協調運作。比如,音區升高時,橫膈膜對氣息的控制力要不斷加強,聲帶繃緊,從而發出金屬般的高音等等。低音區共鳴方式常用于興國山歌結束前的襯詞。
三、興國山歌演唱中的自由潤腔
因為興國山歌的歌曲的創作特點和興國地方語言的語調語氣特別的原因,所以在興國山歌的演唱中產生了十分豐富的潤腔技巧,正是這一原因使得興國山歌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興國山歌的演唱中常用的潤腔技巧主要有:
1.滑音這種潤腔技巧的聲音效果常常表現為,在高音區以嘆息般的方式下行演唱。滑音經常用于謠唱體和室內山歌,特別是興國山歌樂句或整首歌曲的結尾處。
2.顫音這一潤腔方式在興國山歌中也較多用。“上顫”、“下顫”的選擇需要根據興國方言的習慣特點來決定。
3.嗖音這種潤腔是興國山歌中一種很有藝術渲染力的潤腔技法。它要求山歌手在長時值音符時,通過喉頭上下顫動在喉咽腔產生的一種碎音效果。興國山歌的代表性音調“哎呀嘞”中的“嘞”字,就經常運用嗖音作潤腔處理。這種潤腔技法在興國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并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
4.直音此直音非彼直音。它是指山歌手演唱時,在氣息高強度支持下產生的共鳴較弱,泛音較少的一種特殊聲音。這種潤腔技巧,充滿興國地方風味,比較常見。
5.真假聲對比山歌手在演唱中會經常碰到音區跳動較大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山歌手們就采用真假聲對比演唱法,用真聲唱音區較低的旋律,用假聲演唱高音區的旋律,從而在音響上造成真假聲對比效果的一種較常用的潤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