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5236618757
分類:思政黨建學術論文 編輯:君子論文網 作者:admin 時間:2016-12-26
摘要:道家--中國哲學思想之一,以其出世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人音樂。古琴為人文音樂的象征,承載了圣賢之士的哲學精神,古琴無論從形制、曲譜方面都流淌出極其深厚的道家思想內涵。
關鍵詞:古琴;形制;道家美學思想
道家--中國哲學思想之一,追求一種出世的思想哲學,與儒家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方式截然不同。道家講求“道法自然”“無為”的精神生活。盡管道家對于人生消極,但其更重視生命的自然之態。他們崇尚自然,強調與天地山川合為一體的“天人合一”思想境界。而在藝術上,追求“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思想,并認為天地萬物產生的聲音是人世間最美、最自然的音律。
在中國千年古琴藝術文化中,隨著歷史時代變遷,古琴深受各朝各代政治、經濟的影響。因此,古琴在人文之士的反復選材、制作中,形成了取材、形制方面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人文哲學思想。
一、古琴取材的道家美學思想
在斫琴方面,取材對于古琴音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琴由上下兩張刨空的木材制作而成。上下分別為琴面、琴底,又稱“陽面”和“陰面”。“陽面”選材在《詩經·墉風》中記載“樹之棒栗,椅桐梓漆,愛伐琴瑟。”因此,通常使用密制疏松的桐木。而“陰面”在朱熹《詩集傳》中“椅梓實桐皮;桐,梧桐也;梓、揪之理,白色而生子者;漆,木有液粘黑,可飾器物。四木皆琴瑟之材也。”通常使用木質較為緊實的梓木。因此,在后人對于千年的古琴選材方面研究中發現,用其密制疏松桐木為“陽面”,通過彈奏按弦使木板擠壓形成音色的變化。而木質較為緊實的梓木為“陰面”,通過聲音的反射,延長聲音在琴體的時間,形成渾厚的余音。其在古琴“陽面””“陰面”的取材上,體現出古琴承載中國道家哲學思想中“陰陽學說”,表達出中國傳統“陰”“陽”相互平衡相互制約的觀念。
二、古琴形制方面的美學思想
在歷代的古琴斫琴過程中,斫琴師對于古琴形制的選擇都是非常考究的。古琴形制差異是由斫琴師的身份、個人喜好不同決定的。古人斫琴表達對于自我情感的寄托。在《中國古琴珍萃》一書中收藏了14種形制、109張傳世古琴。其中,形制各異的古琴以先賢的名字命名“伏羲式”、“仲尼式”、“師曠式”等;有以天地山川、自然景物命名的“落霞式”、“蕉葉式”等古琴。因其命名上,由于古代生產力的落后以及人類知識水平的底下,人們對于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災難,還處于敬畏自然、相信天神的階段。因此,以信奉天神祖先、敬畏天地山川為主演變而來,表達出一種道家精神中追求“樸實”“自然”的藝術審美觀點。
而在古琴琴體的命名上,《新論·琴道十六》記載道“上觀法于天,學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其中,以天地自然景觀作稱的“遠取諸物”命名有岳山、龍池、鳳沼、雁足等;以人身體各部分比擬的“近取諸身”命名有弦眼、冠角、腰、肩等。其遠觀從右側“岳山”到另一端,有“山之巔為泉之源”之意,如同高山瀑布傾盆而下,暗含琴有自然,人于自然之中撫琴。可謂集天地日月之精華,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在虞山派創始人嚴天池稱:“琴制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歲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氣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水者平也,沼者伏也,上平則下伏。前廣而后狹,象尊卑有差也。上圓象天,下方法地。龍池長八寸,以通八風;鳳沼長四寸,以合四氣。其弦有五,以按五音,象五行也。”可謂圣人斫琴的基本依據是最廣大、神秘的天地形態,并不拘泥于一些細小的具體事物,其多以表達是天地的渾然正氣以及人在天地間的一種浩然之氣。
古琴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因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其中,形制命名上采用了中國對于天地山川萬物的比擬,體現出深刻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內涵。其實質上也是一種對于天、地不可分割的依戀之情。因此,道家思想觀念造就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
古琴,以深刻的藝術精神彰顯出獨特的中國音樂神韻,其蘊含的中國文化審美理想和道家音樂思想。這對于以后研究探討古琴藝術的精神內涵,發展與傳承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蔣羽乾.論古琴形制中的“天人合一”觀念[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1:127-129.
[2]鄧莉.古琴音樂的審美意境[J].藝術探索,2009,03:155+163.
[3]葉平.儒道思想與古琴玄理[J].才智,2009,23:204-205.
[4]五花肉.標準道法自然——古琴形制之美[J].質量與標準化,2014,01:25-27.
[5]劉承華.古琴的文化審美內涵[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02:34-41.
[6]張娣.中國古代琴道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1.
[7]汪宇飛.淺論儒道釋思想對古琴文化的影響[J].大舞臺,2011,06:53-54.
最新思政黨建學術論文
熱門思政黨建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