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論文網
君子論文網,專業代發職稱論文,領航職稱論文發表行業
為廣大評職稱的朋友出謀劃策,為您解決論文發表難題,省心、省時、省力!!!
古詩詞的閱讀和鑒賞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高考中的難點。是區分學生語文成績的一道“分水嶺”,而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主要在于學生平時的積累和教師的引導。《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從這一要求來看,用比較鑒賞的方法來鑒賞古詩詞是十分必要的。據此我們可以從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對古詩詞做比較鑒賞。
一、 同一思想內容,不同寫法的比較鑒賞
古詩詞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主旨情感,比如恬淡隱逸情懷的田園詩,雄渾壯闊的邊塞詩,低沉哀婉的離別詩等等。每一類詩歌都有相通的主旨,答題的時候可以套用一些答題術語,如田園詩的主旨可以用“熱愛自然,厭棄官場,回歸山水,閑適恬淡”等語言來概括,邊塞詩的主旨可以用“保家衛國,思念故鄉,報國無門”來概括,但是相同情感的表達卻在不同的詩歌中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語言風格。
如同樣是田園詩,在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中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和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用了白描的手法,寫了漁梁渡頭和鹿門山中兩個場景,寫了一條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用景的寂寥幽靜襯托詩人恬淡超脫的隱士形象。語言樸素、平淡中蘊含情味,“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駐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不,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相比之下,《積雨輞川莊作》則呈現出王維詩歌的典型特點:遠近的結合、視聽的結合、高低的結合、動靜的結合、色彩的對比,碧空中白鷺高飛,綠樹與黃鸝相稱,極富層次感,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而“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又體現了“詩佛”王維詩歌中的禪意,“蒸藜炊黍餉東菑”一句則在靜謐的山中之景中加入了人的活動,使詩歌中呈現出一種生機與活力。
這種比較鑒賞的考查方式體現在高考題中,如2014年浙江卷的詩歌鑒賞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問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5分)
兩首詩歌的主旨有相似之處,都寫了由思鄉和離別而觸發的愁緒。但明顯這種“愁”的呈現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學生找準比較的角度,讀得更細致一些。
參考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然”,愁在人心。
二、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鑒賞
古詩詞閱讀中講究“知人論世”,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比如我們在讀杜甫的《蜀相》的時候,除了要對作品中所寫的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了解,還要對杜甫一生遭際、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做全面的理解,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詩的用意。但是,詩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寫于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感情基調和旨趣。
比如,杜甫一生分為四個時期:30歲以前的作品《望岳》體現了一位有志青年的偉大抱負;三十至四十四歲為困居長安時期:他的作品中開始有了對統治階級的揭露,;四十四至四十八歲是為官和陷賊時期:《月夜》、《春望》、“三吏”“三別”感情更加深沉;四十八至五十八歲為西南漂泊時期。可以說,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隨著杜甫閱歷的增加,杜甫的詩歌變得愈來愈厚重,杜甫在詩歌中把自身的經歷和國家的苦難聯系在了一起,“國家不幸詩家幸”,人生愈老大、愈不幸、愈苦寒,詩歌就愈高尚、愈純粹,形成了“詩圣”的寫作境界。在指導學生進行詩詞閱讀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提醒學生做到“知人論世”,并且注意到詩人不同階段詩作的不同特點,會對學生的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詞人的寫作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婉約派”和“豪放派”只是就某一位詞人的普遍風格而言的,并不是絕對的。比如婉約派的李清照也曾經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的豪言壯語,而以豪放派見長的蘇軾也寫出過像《釵頭鳳》“十年生死兩茫茫”那么纏綿悱惻的情感,知道了這一點,在解讀詩歌的時候就要避免有“貼標簽”式的誤區。而是應該通過詩人具體的寫作時期、具體的意象去做具體的分析。
三、 相同意象,不同情感的比較鑒賞
古人以為“意”是內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具體的物象,作者對外界事物有感,便將自己的感受寄予外在的具體物象上,意象經過人們的長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獨特的意緒和豐富的意蘊,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使得意象往往又帶有歷史的承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