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里美和莫}白 桑都是法國 l9 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被譽為“ 短篇小說之王” ,對后世產生 | 7極大的影響; 梅里美則被譽為中短篇小說大師。梅里美的《 雙重誤》 寫一位女性為所謂的愛情而喪命, 莫泊桑的《 項鏈》 寫一位女性為一條項鏈耗費了十年的青春, 兩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性格及其遭遇有相似之處, 但莫泊桑的《 項鏈》 素來享有盛譽, 梅里美的《 雙重誤》 卻少有人問津。本文試從文體特征、 人物命運、 人物性格等方面探究這兩篇小說命運迥然不同的原因。
[關鍵詞]梅里美; 莫泊桑 ; 文體特征; 人物命運; 人物性格
梅里美 (1803 —1870 )和莫泊桑(1850 —1893 )同是 19 世紀法國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 兩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都享有盛譽 , 前者被譽為“ 中短篇小說大師” , 后者被譽為“ 短篇小說之王” 。兩位作家筆下 的作品便具有了比較研究的價值 , 比如莫泊桑的《 項鏈》 與梅里美的《 雙重誤》 。《 項鏈》 是莫泊桑 的代表作品之一 , 講 述 了馬蒂爾德 因一條項鏈耗費了十年青春 , 后卻發現那條項鏈是假的。梅里美 的《 雙重誤》 寫了女主人公朱莉 因對丈夫的行為感到惱怒 , 想跟丈夫分開 , 但又感到惶恐不安 , 決定去請教她的朋友朗蓓爾夫人。在朗蓓爾夫人家 , 她不僅遇到了沙弗道爾少校 , 還偶遇婚前認識的達爾西。種種原因下朱莉并未 向郎蓓爾夫人說明真正來意便離開了。朱莉在歸家途中遭遇暴風雨 , 馬車陷進了水溝 。逢達爾西路過, 朱莉坐上了他的馬車。在車上 ,達爾西讓朱莉以為找到了愛情 , 產生和達爾西私奔 的念頭 , 但她很快意識到達爾西 只把這當成一場艷遇。朱莉明白后 , 斷然決定跟達爾西永別 。后朱莉帶病上路 , 又遇庸醫, 在客棧去世。馬蒂爾德和朱莉的人生都是不幸的 , 馬蒂爾德失去的僅是青春 , 而朱莉卻付 出了生命的代價 , 從現實意義上說 , 朱莉更值得人們同情 , 但為什么人們更喜歡的是《 項鏈》 呢?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在文體特征上, 《 項鏈》 的情節設置比《 雙重誤》 更緊湊
《 項鏈》 是一篇短篇小說 , 情節緊湊, 在短短五千多字里就有幾處轉折。首先是馬蒂爾德對 自己丈夫及處境 的不滿 , 丈夫拿 回的一份請帖讓馬蒂爾德得到了一次可以在社交場合展露 自己風采的機會 , 本 以為馬蒂爾德會欣喜 , 但馬蒂爾德表現得很冷淡 , 這是一處轉折 。舞會的 日期臨近 , 有了新做的衣服的馬蒂爾德 的一 i 5 情卻越糟糕 , 這又是一處轉折。在丈夫的提醒下 , 馬蒂爾德去找伏來士潔太太借來 了項鏈 , 在舞會上 , 馬蒂爾德沉醉在幸福與喜悅中, 回到家后發現項鏈不見了, 這是第三處轉折。幾番苦尋還是不見項鏈 , 夫妻倆最后決定買一串一樣 的賠給朋友。十年后 , 馬蒂爾德與伏來士潔太太偶遇 , 對方都認不 出她了。馬蒂爾德很 自豪地說 出了真相, 卻被告知之前所借的項鏈是假的。這是第四處轉折。雖然小說篇幅短小, 卻給人以大起大落的感覺,情節 的多層次變化以及出人意料的結尾會讓讀者聯想很多, 比如馬蒂爾德聽到這句話后 的心理 , 真項鏈的處置等等。相比較而言, 《 雙重誤》 在情節設置方面遜色很多。首先是篇首的一首西班牙民歌, 就直接暗示了女主人公朱莉最后的不幸。文章一開始就寫到, “ 朱莉 · 德 · 沙維尼結婚差不多有六年 了, 可是幾乎五年半 以來 , 她就一直覺得她不僅不可能愛 自己的丈夫 , 甚至很難尊重他 。 ” 文 中還有這樣一句“ 婚后不到幾個月 , 沙維尼所有動人的長處便大多失去了光彩。 ” 這些語句很 明顯地告訴讀者 , 朱莉是 自愿選擇沙維尼作為 自己的丈夫 , 盡管沙維尼在婚前是為了和朱莉結婚而刻意逢迎應酬。婚后沙維尼的真實面 目與所作所為讓朱莉感到討厭 , 直至沙維尼為了當上宮廷侍衛 , 當著 自己妻子的面在歌劇院對 H 公 爵及他的情婦大獻殷勤。朱莉覺得丈夫讓 自己在上流社會喪失了自尊 , 決心要跟他分開。但朱莉又是優柔寡斷的, 她需要母親或朋友的幫助才可能跟丈夫決斷。“ 她的高傲不群 , 也 即是她 的缺點 , 一直到那時都在防護她 以免受上流社會的蠱惑 ……看到自己得到社交界的同情并被當成樂天從命的典范 , 她很滿意……她 的境遇還稱得上是幸福的 , 因為她不愛任何人 , 她的丈夫又對她聽之任之……她那孩子般的, 完全是天生而成的嬌媚 , 和她那絕非裝模作樣的端莊凝重的風度出色地融為一體。 ” 朱莉 的性格幾乎不是藉 由她 自己的心理 、 言行或事件逐漸展示 出來 , 而是作者在第一部分就明示出來了, 這使得人物的性格比較單一, 缺乏多元解讀的可能。《 雙重誤》 的某些情節安排是經不起推敲的, 比如朱莉 的死缺乏必然性 。小說寫到朱莉乘 坐的馬車遭遇到了暴風雨 , 馬車陷進 了一條水溝 , 但“ 朱莉只是受 了場虛驚” , 她始終待在馬車里 , 后來遇到達爾西的馬車 , 猶豫 片刻后坐了上去。小說并未曾寫過或暗示過朱莉淋雨 , 朱莉的得病讓人感覺蹊蹺。小說第十四小節 中, “ 對于精神上的哀愁和肉體上的痛楚 ,黑夜無疑是施加一種巨大的影響的, 它把一切都涂上 了陰森慘淡的色調” , “ 肉體上的痛楚 ” 指的是什么令讀者困惑。第十五小節“ 接到達爾西第二張名片的時候 , 朱莉確實 昏厥 了過去 。接著又吐 了一 口血 , 使她的身體明顯地虛弱下來了。 ” “ ‘ 寫信告訴他 , 他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 ’ 她重重地癱倒在枕上。這是她吐出來 的最后幾句連貫的話 。接著她又昏迷過去, 再沒有醒來 。第二天她便下世了, 但是看上去并無多大的痛苦。 ” 文末社交界對朱莉死 因的幾種說法 中都談到了急性肺炎 , 寥寥數語便讓女主人公草草結束性命 , 于情理是說不通的。可以看出, 《 雙重誤》 的情節設置略顯粗糙 , 不具備情節發展的必然性 ; 而《 項鏈》 在情節上環環相扣 , 一個轉折連著一個轉折 , 最后的結局出人意料 , 但又完全合情理 , 不會引起讀者的困惑或質疑。
二、 在人物命運安排上, 馬蒂爾德比朱莉更合理
馬蒂爾德“ 覺得 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 的事物而生的 ,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 因為對現狀感到痛苦, 馬蒂爾德分外珍惜難得的參加舞會的機會, 想方設法讓 自己在舞會上驚艷。在舞會上, 馬蒂爾德“ 用陶醉的姿態舞著 , 用興奮的動作舞著 , 她沉醉在歡樂里 , 她滿意于 自己的容貌 的勝利 , 滿意于 自己的成績的光榮 ; 滿意于那一切阿諛贊嘆和那場使得女性認為異常完備而且甜美 的凱歌 , 一種幸福的祥云包 圍著她。所以她什么都不思慮了。 ” 凌晨三四點離開時 , 馬蒂爾德怕 自己披的外套 的寒磣被那些“ 裹著珍貴皮衣的太太們” 注意 , 匆匆忙忙下 了臺階 , 在路上找了很久 , 才找到了一例破敗的舊式轎車回家。 ” 在這種 陶醉 、 慌亂之中,是很容易丟失東西的, 此種情況下的馬蒂爾德 自然不會去關注戴在脖子上 的項鏈 。從某種意義上說 , 這些情節都在為她丟失項鏈這個情節鋪墊。丟失項鏈這個情節的合理性 、 必然性 , 是馬蒂爾德愛虛榮 的性格造成的。也正是她那愛虛榮的性格 , 導致她不會立即向借予她項鏈的伏來士潔太太和盤托出事情的原委。
朱莉雖然對丈夫不滿 , 對婚姻失望 , 但她對 自己目前的生活是感到幸福的 , 她感到幸福 的原因是“ 她不愛任何人 , 她的丈夫對她聽之任之” , 這就不構成她要去追求愛情 的內在力量。朱莉并不是發 自內心地追求愛情 , 不管是對沙弗道爾上校的好感還是對達爾西的“ 愛” , 只是在某種特定場合下的一種“ 錯覺 ” 。所以當她在重遇達爾西后 , 對沙弗道爾上校那么淡漠 ; 在了解 了達爾西的真實想法后 , 她悔不 當初 , 認 為 自己比丈夫更為上流社會所不恥 , 從而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后走上死亡之路。她 的死與其說是生理一 E 的病痛 , 不如說是心理上的痛苦 , 因為這種事情她是對誰都不能說的 , 一旦說出來 , 她就會被人議論 、 被人唾棄。她計劃對母 親袒露一切之后“ 到意大利找一個荒僻的 、 人跡罕至的地方 , 她要在那里生活 , 與世隔絕 , 而后很快地死掉。 ” 作品對當時上流社會 的批判性就是在朱莉選擇死亡作為結局的過程中構建的。所 以, 我們便不難理解作者何以要寫 “ 第二天她便下世了, 但是看上去并無多大的痛苦” 。而在事情發展的過程中, 朱莉不存在遇到達爾西并向他表 白的必然性 , 更多的是一種偶然 。
《 雙重誤》 中, 朱莉和丈夫、 沙弗道爾上校以及達爾西等彼此之間都沒有真摯的感情存在, 尤其是她和達爾西 , 雖然互相表露愛意, 但彼此心里都清楚這不是真正的愛情。從這個角度來說 , 朱莉是悲慘的 、 不幸的, 但她的不幸跟她 自 身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首先她不愛任何人, 這就使得女主人公身上缺乏一種打動讀者的內核存在。也就是說 , 《 雙重誤》 缺少一種打動讀者的力量 , 觸動不 了讀者的內心。朱莉的死 , 讓讀者感覺對朱莉本人的感受是模糊的, 就好像是為了主題而設置的一個道具。而《 項鏈》 中的女主人公馬蒂爾德是真誠的, 雖然她愛慕虛榮 ; 而且她為了自己的虛榮 , 毫無怨悔地付 出了十年 的艱辛勞作 , 她的敢做敢 當甚至讓人覺得可敬。我們在嘲諷批判她之余, 會不自 覺地對她產生同, 為她覺得不值, 覺得她可憐。
三、 在人物性格上 , 馬蒂爾德 比朱莉更立體
馬蒂爾德是一個有血有 肉的、 活生生的女性形象, 她曾經年輕貌美 , 卻只得嫁給一個小公務員。她感到生活的痛苦, 但她只是用幻想的方式去滿足, 并不做違背社會道德的事。甚至在遭遇突變后, 毅然決然地舍棄了幻想 , 回到現實生活中, 與丈夫一起勇敢地為 自己的失誤承擔起 了應盡 的責任。她身上有缺點 , 有不足 , 但還是能讓人感覺到她的美好、 善良、 可愛。朱莉雖然也是一個柔弱的女性, 但在遭遇突變后, 她選擇的是向他人求助 , 想用逃避來避免可能遇到的難題 。她不懂得如果說“ 不” , 正面地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當然這跟她所處 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有關 , 但更主要的是她的軟弱性格決定的。她對 自己不滿的事物采取 了一種容忍的態度 , 但最后發現最無法容忍的是 自己不合宜的言行。上流社會的道德評判標準深入其 內心, 讓她覺得 自己必然會被人不恥 、 唾棄 , 在這種內心的恐懼下 , 她甚至放棄了逃避 , 主動迎接死神的來臨。
四、 在小說人物的設置上, 《 項鏈》 比《 雙重誤》 更精煉
莫泊桑的《 項鏈》 對次要人物路瓦栽筆墨花得很少, 似乎無關緊要, 而實際上馬蒂爾德的災難是由他引起的, 如果不是他拿回請帖, 如果不是他提醒馬蒂爾德去找她的貴族朋友借項鏈 , 如果他堅持讓馬蒂爾德跟她朋友說出項鏈丟失的真相 , 夫妻兩人十年的艱辛勞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 路瓦栽是文 中不可或缺 的一個人物。而《 雙重誤》 中寫了三位主要男性 , 朱莉 的丈夫 、 沙弗道爾上校 、 達爾西, 這三個人物 中沙弗道爾上校花費的筆墨最多 , 但實際上朱莉并沒有愛上他 , 他在文中是可有可無 的, 試想如果把沙弗道爾上校 隱去 , 對小 說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 在人物設置上 , 這個似乎有點多余了。
[參考文獻]
[1]李慧, 張虹. 淺析梅里美小說的敘事風格[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2008 (5).
[2 ]唐蕾. 特立獨行于文化之端——淺析梅里美的創作風格[J].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 2003(5).
[3]李曉珍, 趙智艷. 虛榮與美德同在——《 項鏈》 中瑪蒂爾德人物形象再剖析[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4)
[4]周家翠, 李宏偉. 虛榮更甚的路瓦栽先生——《 項鏈》 人物形象賞析[J].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 2010(6).